本文作者是U-Lamp的发起人Alpha,U-Lamp是一支4个人组成的小创业团队。
那样在小团队的眼中智能家居的市场应当怎么样发展呢?智能家居,一听就是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玩意,给人感觉高深莫测,充满科技感。
现实的情况却是:理想非常前凸后翘,现实非常骨感。
目前所谓的智能家居,常见做法也都只是在设施增加一个手机控制而已,在我看来,只不过按了个遥控方法,智能二字,好像还有点距离。
目前智能家居的从业者,常见有两种做法:一是从家居装修开始,在房屋装修期间就统一设计,加入各种智能设计;二是从小件物品入手,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慢慢渗透。
两种打法,各有优势,第一种打法,明显只能是高大尖企业,从源头开始抓起,所以可以看到目前大多数创业人士都在第二条道上你追我赶,都期盼能抓一个小入口,从点到面,慢慢渗透覆盖。
作为一名微型创业人士,对于智能家居,我觉得还真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缘由有以下几个:
1、家居装修进入本钱高,不只需要创业人士有相当的装修能力,还涉及与广大开发商、家居装修设计企业的议价能力。
目前国内大多数供应的产品房都是带装修供应。
换句话而言,对于普通大众,新房屋再装修的可能性和意愿性太低。
没多少人想去折腾这个,费钱费力气。
一般创业人士没这个能力去做这个事情,这不是主观上说能做就做的事情,没钱,没人,没资源。
基本上在这件事上就是一个「三无」职员,可以说基本没戏。
2、在现有些家庭再进行二次改造的可能性太低。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家的像水电这类东西,一旦固定了就基本不会想要再进行变更了,除非一种状况:出问题了。
至于像更换开关面板这类,从目前看来,除非是十分感兴趣又想折腾的,不然像换插座面板这种技术活,普通人是不想去动的,不要说换插座面板这技术活,即使是换灯泡这种简单的小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除非灯坏了,不然去换灯泡估计也是能懒则懒。
而要改变国人对这种事情的怎么看,教育市场需时太长,等到市场教育起来了,对于小创业人士,即使不死,也已经是苟延残喘。
以上也是为何智能家居说了这么多年却一直没能大行其道的其中一些缘由。
好了,说了那样多废话,那如何切入市场,分一点点蛋糕吃吃呢?对于一般创业人士而言,人力、物力、资金假如很难支持大规模的的研发、推广,那选择合适的商品来进行这个大市场就有点意思了。
1、 商品第一要有常见性,应该是大多数家庭都有,都用得起的;2、 商品的价格不会太高,一般工薪家庭能承受得起;3、 商品没一个具体的锚定价格,定价相对可以灵活;4、 商品灵活性,无需额外的安装,操作简单易用,即买即用;5、 商品要么实用,要么可以装某格;6、 商品能加入新的元素,但同时不影响用户用习惯;把这类条件一框起来,家居用品中的东西就真的不多了。
大家的选择台灯(U-Lamp)作为切入口,算是基本符合以上条件。
台灯在每一个家庭基本上都会有,市场价格幅度非常大,从几十元到上千元都有,与灯泡不同,无须安装,即插即用。
最重要的便是融入新的元素。
目前智能机泛滥的年代,没手机控制当然是跟不上时尚了,但仅仅加了手机控制就完事了吗?那只能说只完成了基本配置。
灯非常重要的目的当然是提供光线,那围绕着这一点,可以有革新有变化的便是让灯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光线,让灯能感应人的需要。
这一点就需要去挖掘用户的硬需要。
人体感应,光线感应,简洁的遥控器等等,这所有都是为了使台灯能自动亮起来,尽可能降低人手干涉,让灯可以在适合的时间提供适合的光线。
当你能解决了用户最本质的需要后,你的商品才大概站稳脚跟,至于由商品所获得的数据怎么样剖析、怎么样借助则是一个再扩大规模的问题了。
由于对于小创业人士而言,第一要考虑的是存活,完了之后才有力气去想其他的事情,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才迈出一小步,能否走出第二步就要看对商品水平的把控及用户反馈的响应了。
对于小创业团队,用心挖掘用户的需要本质是最重要的一步,至于用什么技术来达成倒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创业的路漫漫,一步一个脚印,用心解决用户的核心的本质的需要才是硬道理。
创业路漫漫,作为创业人士,痛并快乐着,在这里与所有创业人士共勉;也借机卖个广告:U-Lamp现在也已经在众筹平台上线,感兴趣的朋友欢迎一块儿讨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