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开创者郭台铭过去说过:阿里山的神木(台湾最著名的风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绝不是4000年后才了解的。
首次借钱创业失败了,不只赔光了妈妈多年的积蓄,还失去了多年的兄弟情谊(由于创业失败,没办法偿还借款); 第二次又借钱创业,公司步履维艰,时好时坏,郭台铭感觉自己像是一只寒冬中的孤雁,咬牙切齿的坚持。
但无论怎么样艰难,在创业这条道路上,郭台铭一直没舍弃过。
莫欺少年穷 郭台铭出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家庭,作为长子,他更是承担了不少的责任。
想要上学就需要靠自己打工赚钱,为了筹够学费,他几乎做过所有能做的工种。
靠着半工半读,郭台铭最后只上到了专科。
直到他长大成人,他的家庭仍然没是我们的房屋,家最好的家具是一把单独的藤椅。
对于创业改变我们的生活,郭台铭从小就有执念和考虑。
读完专科之后,他的不少同学都进入航运公司上班。
那时候的台湾航运贸易愈加好,航运企业的待遇优厚,他也在航运公司当了一段时间的业务员。
同学们、同事们都沉浸在悠闲的工作中,但郭台铭却一直在考虑: 没工厂哪来的贸易呢?开工厂才能进步出更好的事业。
考虑良久的郭台铭决定辞去优厚报酬的工作创业。
他拿了妈妈多年的积蓄十万台币,和朋友在台北县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公司,生产塑料商品。
当时,他接了朋友的一个生产塑料零件的单子,但无论是资金还是资源都远远够不上开办工厂的。
甚至不少模具都买不起。
郭台铭只好四处找模具厂帮忙,加上行业却愈加不景气,那个单子最后也被他们舍弃。
千辛万苦的忙了一年,最后除去一屁股债以外,什么也没得到。
出资的朋友们都被吓住了,纷纷撤出投资,不过一年的时间,郭台铭就成了光杆司令。
首次雄心壮志的创业,就这么惨淡结束。
坚持一个方向 尽管首次创业就撞得头破血流,郭台铭的创业之火却没因此而被浇熄。
非常快,他又发现了二次的机会。
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区域兴起,有了一次教训的郭台铭决定这一次从小的地方做起 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
他又借款30万成立了鸿海公司,全公司上上下下只有15个人。
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个人电脑年代,郭台铭靠所学会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商品为重心,力行量大、底价的角逐方案,飞速占领市场。
这个时期,台湾经济高速发展,地价不断暴涨,房价更是成倍增长,不少商人看到了商业机会,都做起了炒房炒地的交易。
当时公司发展趋势正猛的郭台铭也过去犹豫过,毕竟炒房抄地省心省力、来钱又快,对比苦兮兮的开厂子真是容易太多。
但纠结两个星期后,郭台铭决定还是把工厂办好。
他坚信:做长远的买卖,才能赢到最后。
谈长远,兴办工业必须要比投机炒作好! 公司想做大,光靠赊和借一定做不长。
当初到处求模具厂的历程使得郭台铭看重起技术更新、设施引进、与人才培养。
趁着资产充沛,郭台铭立即日本购买设施,开始打造我们的模具厂。
1985年,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开始在台湾以外发展市场,并创出FOXCONN(富士康)品牌。
至此,郭台铭已经成功塑造出他的连接器王国。
现在,鸿海的职员已经由刚开始的15个人,扩大到15万人,年收入达9000亿。
成功的背上写着坚持 公司刚刚改革时,家人反对、公司元老反对,但郭台铭还是义无返顾的一头扎了进来。
没钱就去借,没人就亲自去谈,没订单一个个出去求。
为了节省钱,那时的郭台铭,连长途电话都要到爸爸妈妈家去打。
有次春节,给职员发完年终奖后,他口袋里只剩下2000块钱:初中一年级给爸爸妈妈1000;初中二年级给太太娘家1000;初中三年级就身无分文,又一头扎进工厂中。
甚至,他还把我们的公司从闹市台北搬到了偏远的屠城,只不过由于那里的监狱是台湾专门关押经济犯的地方。
万一哪天他出事被关了,职员还可以每天就近汇报企业的状况,顾客可以到隔壁跟他谈买卖,确保公司继续运营。
刚刚成立富士康时,为了在国外站稳脚跟和拿下国外的顾客,郭台铭长期在海外,白天在外边跑,晚上住12USD一天的汽车旅馆,几天时间就跑遍了美国的32个洲。
就是靠着如此的艰苦奋斗和坚持到底,郭台铭才在创业的路上越走越顺。
不少创业人士在创业之初,最喜欢探讨的问题就是:钱从哪儿来?没钱如何创业?对于这一点,郭台铭说:创业,钱不是问题,在于有无创业精神;而所谓创业精神,核心就是有没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