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局外人、察看者,笔者一直在考虑,各种不一样的电子商务模式,到底孰优孰劣,哪个才会代表将来的方向?有的表面看着非常傻的公司,背后的真实逻辑是什么?伴随业界格局日渐明确,笔者头脑中的逻辑日渐连接起来了,也终于对这类问题开始有了我们的理解。
本文将会对国内几种主要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一些粗浅的剖析。
纯粹平台模式(淘宝、天猫)马云前不久在同意外媒采访时,曾表示他对角逐对手感到可惜,由于他们没走对路。
我想,纯粹平台模式(为了不同于下面的其他模式,所以加了纯粹)应该就是马云心中所认定的正确模式。
笔者也觉得,这确实是最佳的一个电子商务模式,假如每一个公司可以自由选择模式的话。
为何如此讲?电商兼具零售和网络两个行业的特征。
从零售行业角度讲,玩家主要分为商业地产商、零售商、生产厂家三大角色,零售商、生产厂家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亮相,只有商业地产商稳坐钓鱼台,因此假如能做地产商,估计无人想做零售商和生产厂家。
再从网络行业角度看,网络遵循721法则,即行业龙头占70%市场份额,老二占20%,其他所有公司加起来占10%,由此可知,做一个互联网上的地产商,是有多大的价值啊!因此,马云认定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纯粹平台的盈利模式其实非常简单,服务费+买卖佣金+广告,简单暴力。
为何淘宝自己不做买卖?非常简单,直接做买卖本钱太高了,不合算,而且还会和平台顾客的利益发生冲突,所以马云绝不会做自营。
自营+平台模式(综合B2C,如京东、1号店、亚马逊)以京东为代表的B2C公司,大致都走了一条殊途同归的路从某一个垂直品类B2C出发,横向扩张成为综合类B2C,然后再纵向扩张,提供marketplace平台服务。
这条路径其实可以反证平台模式的正确性,由于对手的模仿就是最大的一定。
在这个路径的不断变化中,企业的盈利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垂直品类B2C阶段,企业赚的其实是卖货的钱,这时还真未必会亏损,由于企业会量入为出地过日子。
而在横向扩张阶段,玩法变了,企业开始赚VC的钱,商业逻辑是为了明天的美好,牺牲今天的幸福,这个阶段的公司基本都开始亏损。
而到了第三个阶段,企业就开始赚提供商的钱了。
与纯粹平台模式现款现货不同,B2C平台的marketplace基本上都有较长的账期,B2C平台可以占用很多提供商资金,通过短期投资获利。
顺道提一句,为何有的B2C喜欢建仓储物流?公开理由是为了改变顾客体验,可以给平台顾客提供服务,但了解中国商业的人应该了解,进步电商对于地方政府是一个很好看的政绩,电子商务公司以此为由获得专项资金支持、低本钱土地、税收减免才是真的的便宜。
洗钱模式(不举例了)这种模式不太光明正大,所以我也没法举例。
从本质上来讲,它赚的是VC的傻钱。
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这种电子商务企业并没动洗钱的念头,但伴随行业角逐的升级,愈加多的公司面临出局的危险,于是有的聪明的创业人士索性舍弃抵抗了,直接通过投广告、请咨询公司等方法洗钱,最后把VC的钱放到我们的口袋里。
所以,电子商务其实并没真的那样害怕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