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品牌,光靠广告是不够的,需要要有我们的营销推广渠道。
丁志忠在广告上获得成功之后,立即着手扩建全国的推广互联网。
他对商家作出进一步的让利政策,鼓励更多的商家加入我们的推广队伍。
一个初中尚未毕业的农村少年,在福建晋江沿海的一个小镇上捣鼓着一个制鞋的小作坊。
20多年后,这个小作坊成了安踏(中国)公司,还成为在香港上市的一家上市公司;小作坊的主人成了安踏(中国)公司的总裁,他就是丁志忠。
福建晋江市的陈埭镇,20多年前是一个偏僻的靠海小镇。
这里的大家靠捕鱼和出海的传统方法谋生。
不少在国外谋生的侨民赚到钱后就把钱投到家乡办一些制造业,同时也给家乡提供很多的业务订单。
制鞋业就是晋江最早出现来的一个行业,陈埭镇自然也就陆续兴起了一批鞋作坊。
1985年时,陈埭镇的农民丁和木参与了村里一家鞋厂的创办,不只获得了办厂的经验,制鞋的技术,而且还积累了肯定的资金。
比较有远见的丁和木深知,要想把鞋厂办得更兴旺,就需要要想方法开辟广阔的销售市场。
1987年时,丁和木把1万块钱交到儿子丁志忠手上,并将从镇上各鞋厂回收到的600双质地较好的鞋子一并交给儿子,让他把这批鞋子托运到北京去销售。
丁和木是想让儿子在北京开辟一个晋江鞋业销售市场。
这一年,丁志忠才17岁,初中尚未毕业。
到达北京后,丁志忠非常快就进入了北京的大康鞋城,租了一个柜台,开始了我们的卖鞋生涯。
当时在北京的鞋业市场,基本上都是被晋江的鞋商所垄断。
为打开销售局面,丁志忠不辞劳苦,一户户企业挨门营销推广我们的商品。
靠着勤奋、诚实、诚信,丁志忠在北京立稳了脚跟。
此后,只是用了2年时间,丁志忠就把我们的鞋柜开进了北京的王府井商场。
因为晋江鞋水平很好,在北京的销售还很热门,这也为丁志忠赚下了生活的第一桶金。
边卖鞋边琢磨鞋子的营销推广技巧,钻研买家喜欢什么样款式的鞋子。
在北京打拚多年,丁志忠成了鞋业的推广专家。
当丁志忠在北京开的晋江鞋店专柜买卖颇为红火的时候,丁和木感觉自己应该单独开一个制鞋厂,由于自己做鞋,儿子可以在北京卖鞋,这种配合应该是很理想的状况。
1991年初,丁和木在亲朋好友的帮忙下,筹集到5、6万元资金,自己单独成立了一家制鞋厂,与另一儿子丁世家和女儿丁雅丽一块一同收拾。
丁和木的想法其实非常简单,他创立这家鞋厂是为儿女们将来有一份是我们的事业。
1994年,丁志忠携带从北京卖鞋赚来的40万元钱回到了晋江。
当年的40万块钱算是一笔巨款了,丁志忠拿着这笔钱回到家乡是想把家的制鞋厂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并创造出是我们的品牌,以品牌来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丁志忠与爸爸和哥哥商量,把制鞋厂改名为安踏制鞋厂,并自己担任主管推广的副总经理。
在外闯荡多年,丁志忠对鞋的推广很熟知,因此,他在销售方面充分展示了我们的才能,把鞋厂的销售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丁和木见儿子丁志忠在经营方面非常有天分,而且把厂子收拾的井井有条,于是干脆把厂子掌舵的重任交给了丁志忠。
接手安踏鞋厂后,丁志忠开始按我们的经营理念来办厂。
他记得在北京卖鞋时,晋江的鞋水平并不差,但一直价格最低,一双鞋卖价不到20元,而当时国内的青岛双星、上海狼牌等价格都在百元上下,而且这类鞋相当一部分都是在晋江生产的。
丁志忠深知晋江鞋卖不起价,主要就是没形成我们的品牌。
塑造出是我们的驰名品牌成为丁志忠心中最大的愿望。
当时,晋江的鞋厂几乎都是在接南美、东欧等地国外的订单,做的是贴牌商品。
丁志忠经过认真思索后感觉,国外虽然有肯定的市场,但国外的市场全都加起来都没办法抵得上中国的国内市场。
于是,他决定在国内创建我们的推广互联网,开安踏专卖店,塑造我们的品牌,占据国内的中低端市场。
1998年,正当丁志忠苦于寻求塑造品牌的方法时,一个从广告策划公司出来的顾客总监叶双全投奔到了丁志忠的门下。
他和丁志忠特别投缘,他极力建议丁志忠走体育明星代言的路子来塑造我们的品牌,并告知世界级品牌耐克、阿迪达斯等都是请世界级体育明星作商品的代言人。
丁志忠经过考虑后最后选择了世界乒乓球冠军孔令辉作为自己品牌的代言人。
当丁志忠宣布以每年80万元的代言费,请孔令辉作形象代言人,并以每年300万元广告费投入CCTV5时,遭到公司里不少人的反对。
由于这两笔巨大的投入,几乎是安踏公司全年收益的三分之二了,因此不少人觉得丁志忠赌得有的过大了。
因为丁志忠的坚持,最后这一策略得以推行。